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薄页材料透湿度的测定--重量(透湿杯)法(二)

薄页材料透湿度的测定--重量(透湿杯)法(二)

更新时间:2021-09-18点击次数:915

8试样的制备

8.1试样的制备

避开皱折、破损等部位,用裁样板或试样切刀(5.7)沿纸幅横向均匀切取直径64 mm 的试样3片。若测折痕透湿度,在已取试样纵向相邻部位再切取3片试样。对所取试样在非试验区域标出正、反面。如果材料有吸湿性或需要更高的试验准确度(见9.10),应至少准备两个空白试样。

8.2折痕试样的制备

将所取的3片做折痕透湿度的试样分别对折后用塑料直尺轻轻压出折痕,放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质量为6.5 kg 的金属压辗(5.4)来回滚压各一次(滚压时折线与压辗的轴向平行),压后展开试样用压辐压平折痕。用同样的方法在与第一条折痕垂直的方向折第二条折痕(注意两次对折时应朝向试样的不同侧),即制成带有折痕的样品。

 

9试验步骤

警告:注蜡时要小心,如果蜡流出或溅出,会发生严重烫伤,因此要采取适当的保护设施,如戴眼镜、手套等。

1在透湿杯内加人干燥剂(5.10),轻轻拍打使干燥剂表面平坦,且与试样下表面保持3 mm左右的距离。将透湿杯(5.1)放在杯台(5.3)的圆槽中,然后将试样在使用时朝向干燥的面朝下放在杯口上。将杯环(5.2)对着杯口放在试样之上,再放置导正环(5.3中图3),加上压盖(5.3中图5),使试样定位。安装好的试样如图6所示。制作空白试样时,杯中不需加入干燥剂。

2小心取下导正环(5.3),避免杯环和试样移动。用水浴(5.6)加热封样用蜡(5.9)到 90 ℃~100 ℃,使之熔融。然后将石蜡缓缓倒人透湿杯的蜡槽里,合格的封蜡冷却后表面呈弯月状,如有气泡或轻微裂纹可用热刮刀修整。若熔蜡的温度过高,可能造成较多的气泡或裂纹,该试样应放弃。

3把封好试样的透湿杯并用相同编号的盖子(5.5)盖好后在天平(5.8)上称量,精确至0.1 mg.

4取下盖子,将透湿杯放人所选择的温湿条件中进行预处理2 h。

5将透湿杯从恒温恒湿设备(5.11)中取出,盖上对应的盖子,在天平附近放置15 min后开始称量,精确到0.1 mg。全部称量完毕后取下盖于,立即放回恒湿恒温设备内,达到试验规定的温湿度条件时开始计时。也可以在不盖盖子的情况下称量,此时要使用空白试样(见9.10),而且透湿杯必须是在有干燥剂的封闭容器中移送和冷却。注意操作要迅速,每次从恒温恒湿设备中取出的数量应相同,这样总称量时间大致相同(不超过30 min)。

6每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称量一次透湿杯(重复9.5的操作),直到相邻两次称量透湿杯质量增加量的变化5%以内时终止试验。以这两个试验周期的质量变化计算透湿度。每次称量应在相同的大气条件下进行,且对各透湿杯的称量顺序先后一致。两次称量时间间隔一般为24 h,也可以是48 h,96 h,对透湿度过大的试样,还可选用4 h,8 h,12 h,但相邻两次称量透湿杯质量增加不应小于5 mg。称量间隔时间的选择取决于被测试薄页材料的透湿度,在连续两次称量当中其增量最小应为5 mg。称量间隔时间在试验开始时就应确定。如果第一次称量的增加量太大或太小,则其后的称量间隔时间应作调整。

7当试样的透湿度高于50 g/(m3·24 h)时,可以采用以第一个试验周期的质量变化计算透湿度。

8透湿度极小的试样,最初几天质量可能无变化,此时应延长试验周期至质量增加时开始计时,若7天内透湿杯质量没有增加,可终止试验并报告该试样不透湿。

9全部试验结束前吸湿剂质量的增加应控制在氯化钙不大于10%,硅胶不大于4%。

10如果试样透湿度很小且厚度很高,如:橡胶、塑料或聚乙烯涂覆板,或者有很大的吸湿性,可在制备3个正常试验透湿杯的同时,不加干燥剂以相同方法制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白透湿试样,同时进行试验。所有各间隔时间内测得的正常透湿试验质量增量要用经过同样处理条件的空白透湿试样的平均质量增量来修正。

 

10结果的计算与表示

10.1试验结果的计算

10.1.1透湿度的计算

10.1.1.1将每个透湿杯的质量总增量表示为处理总时间的函数,当试验的3或4个点呈一直线时,即试验完成(见9.6),表示水蒸气透过的速度恒定。根据该直线,得出透湿杯质量增加速度,用式(1)计算出每个透湿杯中试样的透湿度。

10.2结果的表示

对试样进行单面测试,报告其算术平均值。如果测试两面,分别报告两面的平均值。透湿度以g/(m3·24 h)表示,折痕透湿度以g/(24 h · 100 m)表示,结果修约至两位有效数字。

 

11精密度

本试验的重复性为8.1%,再现性为23%。

 

1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含以下信息:

a)标准名称;

b)识别样品的详细信息,特别是定量,厚度(如果需要)和测试面

c)试验温湿条件﹔

d所用干燥剂的种类;

e)透湿度﹑折痕透湿度的平均值,如果两面测试,分别报告两面的平均值;

f)任何与本标准的偏离。